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明代古刹长椿寺。2005年11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今年5月18日,经过三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提升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重新开放。
之所以是重游就是因为在此之前曾到访过,而此次与之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重新开馆前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大门

重新开馆前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院内雕塑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的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明神宗朱翊钧遵生母慈圣李太后之意,敕令为高僧水斋禅师营建。明神宗赐名“长椿”,意在祝寿其母健康长寿。作为皇家敕建庙宇,长椿寺曾盛极一时,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长椿寺地处宣南士乡,也是宣南士人的燕集酬唱之地。长椿寺还广结善缘,曾布施茶汤、兴办义学;清代中期直至民国时期,又作停放灵柩的场所。辛亥革命元勋张振武、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停灵于此。



解放后,长椿寺变为民居。2002年,政府实施长椿寺保护规划。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序厅:此地为宣南



宣南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域。明北京的宣南坊是“宣南”作为一个特定城市空间名称的开始。清代宣南不再是行政区划下的坊名,而更指向一个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特殊城市文化空间。

第一单元:士聚宣南




主要因清初“旗民分居”政策的影响,清代北京的人士比较集中地居住、生活在宣南,形成了以汉人官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独特都城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空间——宣南文化和宣南士乡。

第二单元:斯文在兹




都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清代的宣南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官僚、学人群体聚集宣南,地方文化、个人学识在此交流、合汇与提升;当他们分赴各地,又把宣南文化带到全国。这体现了宣南士乡具有巨大的文化引领和学术辐射功能。

第三单元:先忧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宣南士乡的士人们在共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事关国家命运的紧要关头,特别是晚清以来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直言敢谏,倡经世之学,奏时代先声,发起改革,探索强国御侮、社会转型的近代化之路。
尾厅:宣南新声
科举制度废除,尤其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时代,宣南士乡及士乡士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孙中山、黄兴、秋瑾、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赵世炎等在宣南的活动,使历史演进中的宣南士乡在传承中又有新的内涵。

专题展览:京师首刹——长椿寺历史文化展





专题展:宣南书肆



以下是原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展厅名称。悠悠宣南展厅:宣南士乡展厅:革命先驱展厅:梨园胜景展厅: 城南乐园展厅:百年兴商展厅:民族团结展厅: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展厅。
这次重新开馆不论是展厅设计还是展品征集,或是展览的科技含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系统、全面的展现了宣南特有的文化底蕴。也是对重点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弘扬的有益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