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

时间:2024-12-16 09:06:08 浏览: 100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董必武为湖北省博物馆题写馆名。

湖北省博物馆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

《曾侯乙墓》是众多展览中最值得看的一个展厅。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第一单元曾国之谜。 文献表明,周王姬姓,西周早期周王封同姓诸侯在汉水以东地区,随国是最大的姬姓诸侯国,地望在今湖北随州一带。考古发现,这一带出土有西周到战国时期的“曾”字铭文青铜器,表明这里是一个名为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名不见经传的曾国,一直是个谜。曾侯乙墓的发现,证明曾国与随国的国力相当、地望相同。1979年“曾大功(工)尹季怡戈”和“周王孙季怡戈”的发现,更证明曾国为姬姓。因此,曾国很有可能就是周人封在汉东之地的姬姓大国随国。

周王孙季怡戈1979年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出土。戈内的两面均有“周王孙季怡孔藏元武元用戈”十二字铭文。同墓出土的另一件铜戈上有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可知这位曾国的大工尹“季怡”是曾穆侯之子,西宫之孙,又为“周王孙”。此戈证明曾为姬姓,是周的同姓国,是解决曾、随关系的重要证据。另外,该墓出土的义地岗季氏梁,历史上就被认为是随国季氏家族的家族墓地所在地。历史文献中记载随国有名臣季梁,《左传》记载其活动年代,最晚在鲁桓公八年,即公元前704年,其时正是春秋早期。这也是暗示曾随为同一国家的一条间接证据。

第二单元 墓主与年代。 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其中标明器物为曾侯乙制作与使用的铭文有208处,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曾侯乙。在中室出土的镈钟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在位五十六年时赠送镈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也就是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上限。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为42-43岁。此外,从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特征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数据综合分析,该墓的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墓主人是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即曾侯乙。

主棺。大而精美。

陪葬棺材。曾侯乙墓出土的陪葬棺22具(其中一具为狗棺),人骨经鉴定殉葬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身份为墓主的侍者或乐工。

曾侯乙头骨复原青铜雕像。

第三单元 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的组合大体上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相配。曾侯乙墓青铜器具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嗲,采用了浑铸、分铸、熔模铸造(失蜡法)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

铜鹿角立鹤。通高143.5厘米、鹤高110厘米,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全器造型别致,由鹤神、鹤腿、鹿角、底板四部分榫接组成,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已矢),吻部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鹤鹿合体,出土时置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鸟喙形器和三足铜匜。

铜盘和铜匜。

大铜匜鼎。水器,为匜、鼎的合体

铜盖豆。食器。在祭祀与宴飨中,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铜尊盘。这件镂空青铜尊盘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顶级精品之一。它是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经科学鉴定表明,这套器物主体为浑铸,附件为分铸,其中尊和盘口沿的镂空附饰为失蜡法铸造而成,再根据不同部位分别用铸接、焊接、铆接等多种接合方法,将附件与主体结合。尊有34个部件,通过56处铸、焊连成一体,盘有38个部件,通过44处铸、焊连成一体。部件之多,焊接之繁,十分罕见。

铜联禁大壶。是一套礼器,出土时双壶放在铜禁上。禁,是用来放置酒器的器皿。周人为了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而取名“禁”,有禁止酗酒的意思。铜禁以四只昂首张口的小兽为足,其玲珑的形象与体积硕大的禁面和铜壶形成强烈的对比。

铜鉴缶。酒器,缶内盛酒,鉴与缶之间的空隙盛冰,冰冻可保持酒的清醇。

牛形钮铜鼎(附鼎钩)。中型鼎。鼎盖上饰三姿态各异的牛形钮。鼎盖、鼎身上部原饰有绿松石,现已不存。兽蹄形足的造型比较简单。

铜簠。共出土4件。簠的功用与簋相似,也用于盛放稻,黍,梁等主食。礼制上常常以簋簠并用,与簋不同之处在于,簋(不含器底)常作半球形或球形的一部分,而簠则为方形;另外,簠的盖和底大小相同,扣合起来为一件,分开为相同的两件,二者可以互调,这一特征与敦相似。

第四单元 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篪、排箫8种共125件乐器,以及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种附件千余件。其中有115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庙礼乐;另外10件出自东室,用于演奏寝宫音乐。依据演奏方法可分为三类:打击乐、弹拨乐和吹奏乐。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在我国考古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发现,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见,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个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形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三层八组悬挂着65件青铜钟。上层为三组钮钟,19件;中层为三层钟,33件;下层为两组钟,12件。下层正中悬挂的一口鎛钟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53.6公斤;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

曾侯乙编钟。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和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鎛钟铭文记述了楚惠王在政56年时送与曾侯乙宗庙祭器的事件。编钟均有“曾侯乙作持”五字,标明钟的主人是曾侯乙。标音铭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子、配件挂钩、敲击部位及其所发乐音的名称。

第五单元 漆木用具。 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因其不易保存,战国以前的漆器仅有零星发现。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不计漆木乐器、兵器的杆、盾、漆甲胄等)共有230多件,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器类有食具(杯、盘、勺、豆)、用器(盒、箱、梳、架、桶)、仪式用器(俎[zǔ,音组]、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以食具为例,没有楚、秦、汉墓中常用的卷制、镟制。纹样风格是既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如在漆棺和鸳鸯盒上绘制的漆画,它们表现出了融合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艺术特点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出自西室陪葬棺,是曾侯乙墓中第一件提取出来的陪葬品。彩绘木雕鸳鸯盒腹部被凿空,背部有盖,头可以转动,全身绘有美丽的羽毛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两侧腹部有彩绘的撞钟击磬、击鼓跳舞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此墓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资料。

透雕漆禁。通高52、面长宽均55、底座长宽均41.8厘米。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凿而成。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四角各浮雕两龙,四腿圆雕成兽形。禁座绘云纹、草叶纹,兽形禁足绘鳞纹和涡纹。全身以黑漆为地,朱绘花纹。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通长34.5,高31.5,宽21.5cm。食器。全器分盖、身两部分,椭圆形,短柄。豆两侧有附加的方形浮雕大耳。盖顶及双耳均采用仿铜的浮雕工艺。盖顶浮雕三条蟠龙;方耳的内外侧、两旁及顶部正面,均浮雕出龙纹装饰,龙或大或小或蟠或绕,或首尾相接,或一首双身,头、目、嘴、角、鳞均刻画入微,各具形,若隐若现,犹如浮动于云彩之中,极为生动。全器造型典雅,色彩鲜艳,纹饰繁荣,图案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座墓出土四件这样的漆豆。

第六单元 衣箱。 该墓出土衣箱共5件。有一件箱盖上刻有铭文“匫”。“匫”就是箱子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件刻有“紫锦之衣”四个字,由此可见它们是装衣服用的箱子。在这些衣箱上,大都绘有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图象,它们直观地反映了墓主人所处时代的天象,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在这些衣箱漆绘中,房宿是它们共同的主题。房宿是农祥星,一共四颗,它们一字排开,像四匹驾车的马,也称“天驷”。它们在立春日拂晓出现在正南,是黄河流域春耕生产开始的标志。

《后羿弋射图》衣箱。中国古代传说唐尧时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命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人类。《后羿弋射图》木衣箱的盖面所绘两幅弋射图表现了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的边缘还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枝头蛇),反向互相缠绕,这可能是传说里的伏羲和女娲。

《二十八宿图》衣箱。这件箱盖上用红漆绘写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图象。盖顶中部是一个象征北斗的“斗”字,四周是篆书28宿的名称(古代人们称太阳运行的轨道为黄道,把它和天赤道一起分为28个不等的段落,用28个星宿来代表,以便来观察日、月、星辰的情况)。两端是古代四象中的两象—苍龙和白虎,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与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它也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第七单元 金玉器。 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此墓东室内出土了金盏、漏匕、金杯、金镇、金带钩共9件,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玉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战国时期,生前佩玉,死后敛玉已成为传统。墓中出土的玉、石、水晶、紫晶、料器等535件,其中玉器320件,主要置于棺内墓主人的身上,都保存完好,可分为佩饰、实用玉器、和葬玉三类。玉器制作精美,采用了平雕、透雕、阴刻等多种雕刻技法。种类有璧、琮、璜、玦、佩、玉剑、玉人和玉雕小动物、串饰等。

金盏。这件金盏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容器,重2156克。其制作十分讲究,盖上饰几圈蟠蛇纹、陶纹和云雷纹,器口沿下饰一圈蟠螭纹,三足作倒置的凤首,纹饰和器形都很美观,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出土时金盏内放置镂空漏匕一件,重56.45克。

金杯。双耳金杯出于曾侯乙墓主棺下,有盖,出土时盖已打开,置于杯旁。杯腹上部有两个略不对称的环形耳。盖呈圆拱形,盖边有三个等距的衔扣,可卡在杯内。此杯应是曾侯乙生前豪华的饮食用器或招待宾客宴饮的酒器。它以造型见长,通体无任何纹饰,打磨光润,给人敦厚庄重之感。虽已深埋2400余年,出土时仍光可鉴人,金质灿烂,可见冶炼工艺之高超。其造型与楚国青铜酒杯相同,但装饰却与当时占主流的雕刻繁缛之风迥异,或许预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的出现。然其造型的素朴简约与材质的美感相得益彰。

兽面纹玉琮。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此件玉琮为和田青白玉制成,器表四面各刻一个狰狞的兽面纹,雕工精致,出土时平置于墓主头顶左侧。

第八单元 兵器、车马器、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车马器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军备制造术。墓中出土兵器戈、矛、戟、殳、弓、箭、盾、甲胄等4777件,大部分出自北室,少量出自东室。墓中出土车马器包括车舆、车軎、马衔、马镳、马饰等1127件。竹简出自北室,共240枚,总计6696字,主要记载了用于葬仪的车马兵甲。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竹简实物。

铜车軎一组。车軎是套在车轴两头的外挡,用于防止车轮滑出车轴。在先秦墓葬中常以一对车軎代表一辆马车陪葬,这座墓出土了76个车軎,象征有38辆战车陪葬。

马衔、马鑣(biao)。驭马用器。全部出自东室。马衔为青铜铸制,马鑣由骨角制作,马鑣形器与马鑣出在一起,形状近似马鑣而略短。

铜戈一组。戈是先秦时期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戈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柄。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