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上世纪无锡郊区水蜜桃往事

时间:2024-12-15 10:53:25 浏览: 100

无锡适宜桃树生长,栽培历史悠久,原先种植的只是品种低劣的晚桃。上世纪20年代初,从上海龙华、浙江奉化等地引进“玉露水蜜”“白凤”等品种,以后在继续引种和从栽培品种的变异中培育出了自成一家,独具一格的无锡水蜜桃。

无锡水蜜桃,又称“玉露蜜桃”,是桃子中的佼佼者,素以果形大、香甜浓、柔软多汁、品质优异而驰名中外,与浙江奉化、山东肥城、河北涂县并列为我国桃子的四大名产区。

栽培沿革

水蜜桃是郊区的大宗传统果品,解放前桃子生产主要分布在大浮乡的漆塘、大浮、羊岐、白旄、吴塘、军(山军)南和河埒乡的青龙、勤新等地。民国20年时,梗稻每担9元,而桃子每担值10~20元,农民把桃树当作“摇钱树”,刺激了桃子生产的发展,舍稻种桃、舍桑植桃,一时形成风气,使桃的生产在40~50年代发展到高峰,大量运销上海。解放后,产量最高的1955年全区产鲜桃55.35万公斤,占当年果品产量的76.47%。

解放后至1985年,郊区的水蜜桃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的“大跃进”以及受到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困难,逼使毁桃种粮,剩下的桃树也有不少已进入衰老期,老树残枝,结实小,果味差,全区桃园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1962年全区只生产桃子9.33万公斤,为1955年产量的16.86%,在当年的果品产量中只占29.02%。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较大面积恢复发展成片桃园。大跃进时期办的茶果场和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困难,向荒山进军,开发山区时,由城市各大工厂办农场都转为以生产茶果为主体,较大面积地发展了成片桃园,如青山林果场、梅园茶果场、跃进茶果场、大浮林果场、军嶂林果场等。从此,使桃园出现了新的结构布局,从原来的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分散经营转变为几十亩、近百亩的连片集体经营,这期间,由于桃园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使桃子产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自1967年起桃子产量恢复到了1955年水平,以后一直在100万公斤左右上下波动,一般占当年果品总产量的50%左右。

第三阶段,自1979年至1985年的6年间,桃子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期间,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桃子承包到户,1983年起承包者有权处理自己的产品,产销直接见面或由收购部门议购议销,这样使桃的生产从栽培到采收、包装、运输都从严要求,不仅提高了桃子质量,而且减少了流通环节,桃农多得益。随着果品价格的放开,桃子价格拉开了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使桃子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上下浮动,如水蜜桃1982年以前果品公司定的收购平均价为0.29元/公斤;1985年水蜜桃的市场价格是:早熟桃每公斤1.3元~1.4元;中熟桃每公斤0.7元;晚熟桃每公斤1.6元,这些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全区桃园面积从1980年的2398亩发展到1985年的5424亩。全区桃子产量从1980年的85.5万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195.25万公斤,为1980年2.42倍。

品种结构

水蜜桃成熟后不耐贮藏,易腐烂,所以在历史上,桃农是根据上市价格来安排早、中、晚不同成熟期品种的栽培的。郊区桃的品种组合与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解放前至50年代末桃品种的组合是:

野鸡红、五月红、六月红、莳里白等为六月份上市的硬肉桃;白凤、陆林、传十郎等为七月份上市的中熟水蜜桃;蟠桃、红花、白花、岗山白等为八月份上市的晚熟水蜜桃。这一时期因晚熟优质水蜜桃价格高,所以桃品种以晚桃为主,早熟品种所占比例不足10%;中熟品种所占比例为20%左右;晚熟品种所占比例为70%左右,品种以白花为主。

(二)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桃品种的组合是:

野鸡红、五月红、六月红、莳里白等是六月上、中旬上市的硬肉桃;早水蜜、早白凤、锡蜜等是六月中、下旬上市的水蜜桃;白凤、陆林、蟠桃、传十郎等是七月份上市的水蜜桃;红花、白花、岗山白等是八月份上市的晚水蜜桃。这一时期,早熟桃由硬脆桃逐渐为水蜜桃所代替,比重上升到25%左右;中熟桃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特别是“白凤”大发展,其原因是“白凤”高产、稳产,当时又种双季稻,与“白凤”桃的生产不争劳力。其次,当时实行果品统购包销,桃子价格统一,没有季节、质量差价,优质不能高价,销售渠道又单一,所以生产单位只讲产量,不求品质,且“白凤”属早中熟品种,早采早“丢包袱”,故发展较快,导致1968年白凤桃大量上市正是梅雨季节,桃子淡而无味,市场西瓜又多,出现烂桃现象;晚熟桃中由于“白花”自花不孕而产量不稳定,成熟晚,管理难度大,又与双季稻在生产季节上有冲突,价格又和其它品种一样,故被淘汰,使晚熟桃面积直线下降,晚熟桃的比重由前一时期的70%左右降至20%左右。

(三)70年代后期至1985年,这一时期正是解放后第二代桃园更新,第三代桃园发展,桃品种的组合是:

早花露、雨花露、朝霞、锡蜜、早白凤等是六月份上市早水蜜桃,白凤、湖景、朝辉等是七月份上市的中熟水蜜桃,红花、白花等为八月份上市的水蜜桃;国庆桃是九月上中旬上市的水蜜桃。这一时期由于引进了江苏农科院的早熟桃品种,其果实大,品质优,故被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后,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因早熟桃上市时正是市场果品淡季;晚熟桃上市时适逢高温季节,瓜类已落市,北方果品尚未采摘,因此,早、晚熟品种价格高,而中熟品种因上市时正值梅雨期,又遇西瓜上市季节,价格只有晚熟品种的45%左右,这就由市场机制调节发展了晚熟“白花”和早熟“雨花露”“朝霞”等优良品种,压缩了“白凤”桃的生产,使桃的品种比例恢复到50年代的合理结构,全年三熟桃的比例是3:3:4,桃的种植面积有了发展,产量成倍增加。

良种选育

郊区桃树的良种选育工作,自有水蜜桃历史以来,就在桃农中广泛进行,选出了“平顶白花”“尖顶白花”“大白凤”“小白凤”“大红花”“小红花”等不少品系。但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选、引、育,始于1963年江苏省在苏州召开的“太湖流域区农业高产多种经营样板会”以后。同年,无锡市科委下达了桃树丰产栽培和良种繁育二大课题,并提出了恢复和发扬无锡水蜜桃的要求,拨专款由太湖茶果场主持,在农科院江苏分院园艺所的技术指导下,在梅园分场范围内划地100亩,建立良种试验场,并在其中建立了占地40亩的无锡第一个桃树品种园,系统地引进了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良种17个。

1963年起开展了桃树品种评选,对“精、稀、危”品种进行繁育抢救,将当时大浮漆塘东山头仅存的4棵特早熟品种“旭蜜”(后改为“锡蜜”)和南泉茶场仅存的1棵“早水蜜”,抢救繁殖在母本园中。在良种场白凤桃丰产园中选育了比原品种提前近半个月采收的递变新种“早白凤”,并进行了繁育推广。1964年,梅园公社湖景大队桃农邵阿盘,在基康小园里发现了1棵比“白凤”晚熟的递变新种,当时称“晚白凤”,它座果率高,果形大,甜而不酸,经几度品种评选都被列为上品,成熟期与“传十郎”相同,以后逐渐由它取代了“传十郎”,并于1977年品种评选时更名为“湖景蜜露”。

在开展对鲜食桃品种引、选、育的同时,郊区还与上海益民食品三厂联合进行桃子加工品种的研究,引进了适宜加工用的黄肉桃“爱保太”与“西洋黄肉”等品种,建立黄肉桃母本园,并计划在郊区建立加工用黄肉桃基地,后因“文革”而停顿。

1974年冬,又在青山林果场建立了第二个桃树品种园,占地10亩,搜集了苏、浙、沪等地的从六月中到九月底成熟的优良品种及本地良种25个,经评选后推广了由江苏省农科院引入的“雨花露”。

1980年,梅园茶果场接受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建立水蜜桃良种繁育基地和培育良种优质苗木试验的任务,并建立了引种圃、选种鉴定圃、杂种圃、辐射引种圃、良处繁育圃、母本园等,引入苏、浙、京等地的桃品种23个。

科研成果

桃树栽培在历史上沿用传统方法,60年代起,开展了桃树栽培的科研工作,提高栽培技术,使水蜜桃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底,国家科委会同省、市有关部门将郊区大浮、河埒、渔港等乡及梅园、青山等林果场的500多亩桃园作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无锡水蜜桃”优质稳产技术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示范园,进行科学试验。经过科技人员和桃农的努力,至1985年底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并通过了鉴定,示范园平均亩产从600多公斤增加到1200公斤左右,高的达1750公斤,一二级桃的比例由原来58.6%提高到

90%以上,平均每亩获净利近千元。此外,由于早、中、晚熟品种配套,上市均衡,持续时间长,原来上市集中在七月上旬和八月初,仅40天,后从六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近80天。这个项目分别获得无锡市、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对外销售

无锡水蜜桃,因其品质优良,自1958年开始销往香港,年年供不应求。无锡水蜜桃在香港的售价最高,一船要比河北、山东等地的高出30%左右。但由于数量不能保证而完不成外销计划,加之批量小,冷藏库容量低,成本高,造成外销单位亏损,于1980年起停止外销,主销本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