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哪些(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习俗,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4-09-29 08:44:13 浏览: 100

端午节传说一: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 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屈原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在流放中,写有《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纪念屈原,网络图片,侵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端午节传说二:为了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网络图片,侵删

伍子胥乃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夫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赐伍子胥死。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习俗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端午节赛龙舟,网络图片,侵删

相传起源于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习俗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端午吃粽子,网络图片,侵删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包的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端午节习俗三:佩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端午节佩香囊,网络图片,侵删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端午节习俗四: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端午节喝雄黄酒。网络图片,侵删

所以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 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习俗五: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挂艾叶,网络图片,侵删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 于堂中。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