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② 长沟流月去无声:形容时间如流水般逝去。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③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④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
诗词简介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其诗风近于杜甫,沉郁悲壮,雄阔慷慨。他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别具风格,词风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1135或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旧游,当时天下太平,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内心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是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
2
精彩赏读

这首词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在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阕忆旧。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的地方。词人青年时期,追寻遗韵,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他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没注意到碧空的月光已经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

下阕感怀。靖康之变后,他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很自然会有恍如一场噩梦的感触。“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词人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词句,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雨后新晴的月色。“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3
知识链接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是本词的名句,造语奇丽,一种在良辰美景下友人共同赏玩的情景宛然出现词人心中。
“杏花”点明在春天,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词人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这两句仰承“忆昔",后启“一梦”,不觉从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渔樵
渔夫和樵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往与历史兴衰之感紧密相连。渔樵出设于山水之间,远离名利场而出入山林江湖,他们通常以山水为生计,属于劳动人民,有着朴素通透的智慧观,宠辱不惊。他们闲谈的主要话题是历史,却未必是严格的历史真相,王侯将相、起落兴亡……轰轰烈烈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只是谈资,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感,而别有一种苍凉之感。除了本词中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后世还有许多诗词以渔樵表达历史兴亡之感。如孙浩然《离亭燕》:“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简斋体
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早年多为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铿锵;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